宣传教育

位置: 首页 > 宣传教育 > 正文

麻疹疾病预防知识

2015-03-31 00:00撰稿人:核稿:

一、麻疹及其传播途径

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。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,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,没有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含麻疹类疫苗的人均容易感染,冬春季节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,近几年出现成人发病增高趋势.

二、临床表现

(一)典型麻疹

1.潜伏期,约10日(6~18天)。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,可延至3-4周。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。

2.前驱期,也称发疹前期,一般为3~4天。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:发热见于所有病例,多为中度以上发热;咳嗽、流涕、流泪、咽部充血等,以眼症状突出,结膜发炎、眼睑水肿、眼泪增多、畏光、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;麻疹黏膜斑,在发疹前24~48小时出现,为灰白色小点,外有红色晕圈;偶见皮肤荨麻疹,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,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。

3.出疹期,多在发热后3-4天出现皮疹。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~40.5℃,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,疹间皮肤正常,出疹顺序也有特点:始见于耳后、颈部、沿着发际边缘,24小时内向下发展,遍及面部、躯干及上肢,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。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,皮肤水肿,面部水肿变形。

4.恢复期,出疹3~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。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,食欲、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,体温减退。皮肤颜色发暗。疹退后,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,7~10天痊愈。

(二)其他类型麻疹

1.轻症麻疹。毒力减低型麻疹病毒感染,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注射者,或小于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。发热低,上呼吸道症状较轻。麻疹黏膜斑不明显,皮疹稀疏。病程约1周,无并发症。

2.重症麻疹。发热高达40℃以上,中毒症状重,伴惊厥,昏迷。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,常有黏膜出血,如鼻出血、呕血、咯血、血尿、血小板减少等,称为黑麻疹。皮疹少,色暗淡,常为循环不良表现。

3.无疹型麻疹。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,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。此型临床诊断较难,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。

4.异型麻疹。此为非典型麻疹,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。表现为高热、头痛、肌痛,无口腔黏膜斑。

5.成人麻疹。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,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。表现为肝损坏发生率高;胃肠道症状多见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及腹痛;骨骼肌病,包括关节和背部痛;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,眼部疼痛多见,但畏光少见。

(三)并发症

1.喉、气管、支气管炎。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。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、犬吠样咳嗽、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,严重者可窒息死亡。

2.肺炎。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。支气管肺炎更常见,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,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、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,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。艾滋病病人合并麻疹肺炎,常可致命。

3.心肌炎。较少见,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。

4.神经系统并发症

(1)麻疹脑炎。发病率较低,一千个麻疹病儿中有1~2个患此病。多在出疹后2~5天再次发热,头疼、嗜睡、惊厥、突然昏迷等症状。

(2)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。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,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,病情严重,预后差。开始症状很隐匿,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,随即智力低下,并出现对称性、重复的肌阵挛,间隔5~10秒;随疾病进展,出现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,有共济失调、视网膜病、视神经萎缩等;最后发展至木僵、昏迷、自主功能障碍、去大脑强直等。

三、预防措施

1.最有效的预防麻疹的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 。

2.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;妥善处理患者嘴巴和鼻子排除的分泌物,并用正确的方法洗手。

3.彻底清洁患者用过的餐具及物品等,以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。